前些天,有一位家长在群内就孩子游戏问题向我们提出一系列疑问,为此,我决定针对这一问题,尽可能多方面支持到各位父母。
谈到孩子和电子设备,大多数家庭存在三种现象,一种是任由孩子随便玩,只要孩子安静不闹,游戏是看孩子最好的助手。一种是让孩子玩,想对局面有所掌控,但局面始终失控,家长不断妥协。另一种,是杜绝孩子接触任何电子设备,恐其孩子上瘾,未来人生受到恶性影响。
而今天,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另一种可能性。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弥漫的时代,我们值得探究,如何让电子设备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。确保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使用,并养成自律性。
为什么要有效使用电子设备?因为很多学习形式转为线上,从网站学习到各类APP,所以,关键看我们如何使用。
在正面管教里有这样一个观点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践行,那就是“所有的挑战都是机遇”,所以,下面我们来通过家长的提问看问题中的机遇都有哪些。
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妈妈的疑惑是什么?
注:问题中提到的孩子是幼儿园学前,另外,这个父母很多给孩子的内容都是由我们推荐的,但其中提到的游戏是推荐以外的。
宝妈:我家孩子大约有半年多了,非常着迷大战僵尸的游戏。为此,寒假里我们也做了约定,每天他可以玩半个小时。开学后,孩子太忙了,有作业,还要听英语。所以,很自然的,游戏就停了?
我问:孩子太忙了?怎么个忙?
宝妈:孩子放了学自己要求在户外玩一个小时。回到家写完作业,吃完饭,差不多八点多了,再听30分钟英语,就要睡觉了。现在棋都没空下了。
我问:原来约定的时间是不是都严格执行的?
宝妈:寒假里约定的时间都是严格执行的,有时候他想多玩一会,也会来问。因为有时候刷屏时间,所以一般都是定35分钟。
我问:停的时候您是怎么跟他约定的,还是您这里单方面决定?
宝妈:寒假一开始的时候,说的就是玩一个寒假,开了学就不玩了。他也答应了。
然后我发现孩子还是很着迷这个游戏,在作业本上画了好多植物僵尸的图片,周末时,会强烈要求去同学家住,因为他去同学家可以玩游戏。
我问:那您知道孩子为了游戏去同学家住,又是怎么做的?
宝妈:我让他去了,他一个星期就去住一次,而且对于六岁多的孩子来说,第一次离开妈妈,独立去同学家住,我觉得要尊重孩子。
他去同学家住不单单为了玩游戏,他可能也想尝试独自离开妈妈,我觉得这是孩子独立的标志。他同学,因为去年冬天没上学,所以可能在家里玩儿游戏比较多,但是同学的妈妈对孩子也是有管束的。我觉得我儿子玩游戏,这个事情。好像真的就是我越限制孩子越着迷,可能我也是对玩游戏这个事情太紧张了
宝妈:我现在自己也很困惑,他同学的妈妈也提醒我:说我家孩子对游戏太着迷了,应该让孩子玩一玩。我看过大战僵尸的游戏,说实话,挺低幼的,一点思维含量也没有,而且那种游戏没有终结,需要不断的闯关,闯关,打打打。孩子对这个游戏着迷也是有原因的:他周围的同学挺多玩的,孩子日常接触的同学中,好多孩子讨论这个游戏。寒假里,我带他走亲访友,发现好多孩子寒假的状态都是一部手机一整天。大点的孩子玩王者荣耀了。我儿子会很自然的凑过去,看人家玩游戏。
宝妈:我发现现在他会偷偷拿手机,关起门来躲在门后面玩。不过这种时候不多,一个周两三次而已。
我问:如果孩子偷偷玩游戏,您是怎么做的?
宝妈:我挺生气的,有时候向他发火。
宝妈:寒假里,我们都是约定在先的。结果发现:只要他一去同学家就失控。有时候我带他去我的同学家串门,家家孩子一部手机玩游戏,我在同学家呆多久,孩子们就会玩多久,我现在有点迷茫,(选择性迷茫)因为周围好多人说我,对孩子管的太严,玩玩游戏怕什么?况且孩子们都玩。所以我来求指教。
宝妈:我说一下我的家庭环境:平时就我和孩子,孩子姥爷在家。孩子姥爷喜欢看书,家里电视基本不开。我在家里的时候,有时候拿手机看书。有时候拿纸质书看。
宝妈:我自己有点矛盾,内心里觉得像植物僵尸这样的游戏,没什么心理营养,孩子看了也没什么好处,又觉得如果不放手,这是不是又丢掉了孩子一次自我调整的机会呢?这中间的度怎么把握?我其实自己也反思,从孩子玩游戏的频率来看,不是特别多,可能我头脑中有限制性的信念:玩游戏就是不好的。我也担心他的眼睛,因为我的眼睛就是高度近视。
首先大家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,如果你想局面的发展都向着更好的方向,任何事都要从自我负责的角度上看待和解决问题。所有改变的功夫永远都要下在自己身上。尽可能在做选择前捋清自己思路,对自己的每个选择负责。或者,选择后遇到挑战,也是从改变自己的角度去解决问题。根据这个思路去思考,就会更容易从根本上解决。
从这个提问中,我们可以看出,家长对于时间的把握是有意识的。但根据她的表达可以感受到,对于游戏的类型她是不情愿给孩子的,那么,不情愿还给孩子玩,这就说明最开始就有妥协和迷茫的成分。一旦妥协,就等同于放弃负责任。而接下来也会衍生出其它问题。
我们想让孩子学会自律、负责任、好习惯,但我们总要先做好自身,他才有可能养成!要知道好习惯不仅仅是你刷牙洗脸讲卫生,早起学习爱看书这么简单的一小部分,还有思维习惯,性格习惯都很重要。你所有的行为细节后面的驱动力,都渗透着你习惯的标榜。所以,你所有的处世态度,都可能被孩子学去。要在自己身上做足功夫,孩子那里就十分简单。因为当你言行一致又懂得尊重,那必然会有说服力。
针对有些纯玩的游戏,我觉得倒也未必就绝对没有任何意义,如果非要说低幼,那所有纯玩的游戏都有低幼性质。关键,如过我们斟酌后,最终选择给孩子玩,那就相信他可以从中获得收获,比如反应能力、创造力、抗挫力,逻辑能力,有时候我们的功利心很强,觉得做什么都要对孩子有意义。其实,就算是最后只是娱乐,如果养成很好的节律,也不是不可以。但给孩子玩,要对时间和内容有所了解和设计,并且要事先和孩子进行约定,以及打破约定所要承担的后果,达成共识后就可以了。这样做还避免了扮演权威而控制孩子。
至于一个学前班的孩子太忙,我觉得倒未必是事实!他都做什么至于10分钟的游戏不能给他玩,真的没时间吗?还是为不给他玩找了个借口。那他偷玩手机的时间是本来做什么的呢?如果说我们觉得好多正事需要做 ,不想给孩子玩,那我觉得不需要给孩子这样的理由,因为,这样可能会造成他对学习的偏见,他很可能会把不能玩游戏的原因归咎于是学习造成的。然而,当我们一味给他塞满了我们以为有意义的事,实际上潜藏了很多控制。
还有,没空做的事,实际上都是自欺欺人。如果经常这样做,就等同于打破自己原有的目标而找理由,以后找理由的习惯就可能会被孩子学会。不想做的事情理由就是没时间!当时间安排不开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来重新设计时间安排,如果真想做的事,时间是可以灵活调配的,比如可不可以缩短户外活动的时间?或者把每天下围棋,改成每周下几次!
关于去同学家玩,不管去几次,如果是我,为了支持他离开妈妈而独立,那我也要和对方家长私下沟通,切断他去玩游戏的意图。如果他去同学家住,我十分清楚他的意图明确是为了玩游戏,我还把这种情况理解成独立的标志,那我认为这还是在自欺欺人。孩子根本无法感受你的意图,这只是你脑袋里凭空的想象,仅此而已。同时,你在给他的目的加了一个彻底的借口。这完全是想象和行为不相称。当行为和意图不符,怎么可能创造想要的结果?
提问中有家长反馈说,玩玩游戏怕什么,别人孩子都在玩!我不反对做宽松的家长,并且我支持给孩子自由空间,但要有设计的宽松。大家想想,实际上严厉的家长更多是控制孩子的,所以,宽松在这里和我所倡导的逻辑并不冲突。再宽松也要有边界,所以,有效的约定就会化解里面的矛盾点。从这个反馈上看,要意识到从众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大。
我们来探讨一下孩子无限制的玩游戏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。孩子如果长时间的玩游戏,等同于占用了大量的户外活动和体验式的游戏精力;大量与虚拟进行互动减少和他人之间的沟通;长时间辐射和用眼对身体潜藏的伤害;虚拟游戏的单一性阻断孩子兴趣爱好的广泛体验……而随着孩子的成长,主观意识的建立,就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失控或叛逆。从身边或者新闻不难看到非常多的实例,所以,对于孩子游戏有效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。
偷偷玩手机这件事值得好好探究一下。和孩子约定以后不玩了,并争得了同意,但是,当发现他偷偷玩的时候,是不是要重新来思考一下合理性?如果我们认为玩是不好的,于是不给他玩,可这意图演变成了偷偷玩,我们想想这种局面是不是看起来更遭?所以要知道,孩子的每种反应都是一种反馈,而反馈都是在提醒我们需要调整应对方式。
另外,如果因为发现偷偷玩而对孩子发火,那这里就得不偿失了。每个星期只有两三次!在我看来一次就足够被我们重视了,试想偷偷玩游戏的结果已经很不乐观,我们又加上了一层责骂,而这种情况每周要重复两三次。这对于孩子的影响会是怎样的?
还原初始,稍微用负责任的角度审视,手机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,经常被孩子偷偷使用,没有保管好手机,就意味着我们给孩子创造了偷偷玩的前提。所以,如果我们自身存在很多问题起因,却要求孩子完美,这明显就是不符合逻辑的。
对于孩子偷偷玩游戏,接下来将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,提供大家借鉴。我先还原一下情景前提,按照和孩子事先约定好的,如果孩子没有经过同意私下玩游戏,我们约定的代价是接下来的三天游戏时间全部取消。另外,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了很好的自律性,所以我们对于手机的保管没有严防死守。
第一次,孩子是用了家里闲置的智能机,偷偷的躲在角落里下载游戏被发现,于是,我们平和的按照事先约定执行,并且对于手机进行了有效保管。
第二次,孩子原本打算早点完成学习内容后到小朋友家玩。然后在用电脑学习的时候,私自在网页上玩约定以外的游戏,孩子意识到被发现就进行学习内容,孩子爸爸发现后什么也没说,坐在了孩子边上等学习内容完成,和孩子进行了心平气和的沟通,并告诉孩子,玩游戏不是不可以,你可以和我们商量,而且提醒他,你原计划是早点做完事去小朋友家玩,但你现在这样做会帮助你更早完成吗?那你知道这么做的代价是什么,你接下来要为你的选择负责。引导后,孩子就很自然承担了结果。
由于情况重复产生,于是我们家长事后进行商量,怎么做可以更好的避免他偷偷玩。然后,我们和孩子进行了以下沟通。以后他对于游戏有什么新想法,都可以找我们商量,我们可以根据情况给他创造玩的机会,但是,对于偷偷玩,代价我们又重新约定并确认(他很在乎的代价)。并且引导他看到,他真实的期望是什么,怎么做可以更好的达成(让他认识到,偷偷玩反而会让他得不偿失)。同时,对于代价,让他看到是可以提醒自己做出更好选择的。
这里我们对于孩子还有一个原则,就是无论做了什么所谓糟糕的事,我们都最大化的掌控好情绪不对孩子发火。所以,发火在我们这里几乎是没有的。
对于孩子做错事,我们通常会以为用责骂来警示孩子不敢再犯,但实际上,不责骂才可能会更好的让孩子由心的产生行为,同时,对于孩子的诚实也有很好的保护,关键是发现他做错事后,有正向的引导才行,责骂并不是避免的关键所在。
对于走亲访友所面临的环境,如果我之前就知道局面不可控,我会考虑避免带孩子去那样的环境。如果我提前不明确情况,到那样的环境后,我会腾出时间和孩子玩,或者计划早点离开。另外插一点,对于我带的孩子,我早就和他们约定好,如果有其它小朋友一起的情况下,游戏时间调整到小朋友离开后,当天没时间就调整到次日。这样做一点是让他们通过互动一起玩耍,另一点是不让他们因为游戏影响到其他孩子。
那有人可能会疑问,有的游戏就是不好,孩子还非要,上述方法都没效怎么办?比如,对于什么什么荣耀类型的游戏,我是坚决不会给孩子玩的!如果你非常清楚游戏对孩子不利,就是坚! 持! 原! 则!保护避免接触是一点,如果孩子了解到了,就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,那个游戏不是你这个年龄孩子玩的,如果你想玩,等你到符合的年龄再说。如果孩子问别的孩子能我为什么不能,我会告诉他,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,别的孩子也有不玩的,我们不需要和其他人比,我知道这个游戏不适合你,可有的家长未必知道。而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差异,我们只做对自己更好的选择。
至于家庭环境,我觉得大人做的很好,我也相信这会对孩子会有很多积极的影响,但就游戏这点,它主要是外界环境影响的,所以,必须拓宽维度面对问题。
还有,这里很有必要说一下担心这件大事!大家仔细想想,通常担心的事是不是都是还未曾发生的?而所担心的事情里面,是不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,那就是消极负面。我们担心孩子会上瘾,担心孩子学习不好,担心孩子眼睛坏掉……
虽然说担心的反面是好的,但是由于担心具有负面性,所以会导致我们思考问题的导向都是消极的,那注意力就会为此搜集负面证据,当我们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负面,那就意味着正面思维被忽略了。所以,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经意间创造出我们不想要的结果。
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?实际上逻辑和担心是一样的,只不过反过来看,就是把担心换成祝福,比如把担心孩子会上瘾,换成怎么可以让孩子更自律;把担心孩子学习不好,换成怎么做孩子学习更好,以此模式替换。这样思维方式由此就会正向,这样做首先一个好处是,焦虑就不会产生了,没有焦虑你就会有能力把事情推向更好的方向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个话题,而不是一味的在隔离屏蔽所谓不好的事物上下功夫。
由此,根据以上探讨的内容,为了让电子设备产生积极作用,给家长对孩子玩游戏有以下建议和需要坚持的原则:
1、家长需要为孩子使用开关设备负起全责(设密或保管好设备),孩子经过同意才能使用。
2、确保孩子的安全范围,家长要对孩子所接触的内容提前深入了解,不可以让孩子随意下载。
3、尽可能选择学习型游戏,适合儿童发展需要、无广告、无暴力、无隐形恶性消费,非学习型也要确保以上事项。
4、要给孩子设计合适的时间节律(不宜过多,建议最多20-30分钟),并事先和孩子约定好,然后,自己要对于约定负责,严格执行。要注意时间具体,不大概估算。到最后的时间结点,给孩子保存或结束本轮的时间,不打断他的专注力。(要注意,约定好的就是约定好的,不是因为内容是学习型的就随意打破约定。)
5、对于孩子接触的外界环境有所掌控,避免和游戏失控的环境接触。
6、孩子打破约定,按照约定就事论事,不被情绪左右,不随意恶言评判孩子。
7、把担心替换成祝福。
8、孩子有权提出建议,共同达成可行方案。
9、家长自身避免有孩子情况下玩游戏。
大家不难看出,对于问题的所有思路都是从“我”负责任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的。从我的实际经验上讲,只有在这种立场去解决问题,才能更加有效。
事先约定尤为重要,同时要明确打破约定带来的后果。尽可能的避免孩子感觉被控制,让孩子有选择空间,被尊重。比如,建议孩子,游戏内容安排在把重要的事情都完成的情况下进行。一旦孩子形成自律后,孩子也可以自主选择玩游戏和重要事情的先后顺序。如果他因为游戏影响重要事情不能完成,那就要严格按照约定执行(比如次日的游戏取消)。由于事先约定好,所以很难造成孩子抗拒。如果孩子有抗拒,只要坚持原则,孩子也会很好的适应,因为这样做和控制是截然不同的。相反,如果因为孩子哭闹随便妥协,那等同于给孩子树立打破约定的榜样,成为了孩子的反面教材。
很多家庭孩子之所以失控,是因为家长忽略了自身的重要性,一味的要求孩子,那么失控是怎么产生的?失控就是想要扮演权威单方面想控制,但是没能达到目的。控制的潜台词就是,无论如何你必须听我的。一旦控制产生,关系之间就不存在平等和尊重。一旦孩子被不尊重和不平等对待,自然会本能反抗,这就不难理解叛逆的孩子是如何产生的。当孩子的反抗非常强烈。失控又演变成了妥协。所以请注意,您的每个控制,都可能在制造叛逆的孩子。
孩子的自律性好习惯不是偶然随机形成的,也不是家长控制的结果,因为被控制就很难形成主动行为的,甚至能把已经形成的主动行为扼杀。所以,家长时刻需要树立良好榜样,尊重孩子才行。
然而,和孩子约定好达成共识,就是尊重和平等,同时约定的本质在于,孩子也承担约定的责任,这样就算孩子打破约定而带来后果,他也会更自然的承担起责任。这样对于孩子的担当也会有很好的培养。
提醒大家,很多时候,我们会无形陷入一种除了妥协无路可走的状态,也有很多时候,我们是因为自己思想的惯性才造成的妥协和迷茫。所以,我们要持续的突破和觉察自己,避免不断地在控制和妥协之间游荡。
要知道,教育是自身综合素养和价值观的最好体现,同时也是自我提升的宝贵机遇。用心的带好孩子对于发现更好的自己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,因为,教育从来都不是单行道。
在我看来没有绝对的一个选择是一定完美的,只有就现状而言,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。
最后想和大家说,其实哪个家长也不是超人,碰到问题,别忙着自责(自责也是一种逃避),自己有困惑是正常的,关键是我们怎么在问题中让机遇产生实际的价值。每一个问题的出现,都在提醒我们需要成长和学习。请相信,没有什么问题是你肯用心而不能解决的。
TIP:
我们认为,从来没有一种结论是绝对的权威,所以我们也不做权威,只是提供当下最好的自己,给大家借鉴参考,提供纯粹公益支持,每个孩子都具有特性,要举一反多灵活发挥,因材施教。同时,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,共同学习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