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在课堂心在外
昨天晚上我的一个邻居来拜访,带着他的一个14岁快15岁的孩子。而他的孩子正好面临着初二的一个物理结业考试,也就是说在今年九月份之前考完物理,初三就不必要再考了。从孩子表情、各个方面看得出,他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、为了考试而学习。当然,这在我们身边周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。
想起在一年半之前,碰到过这样一件事。我的一个邻居的孩子,他的英语成绩特别不好。有一次碰到他父亲的时候,这位父亲说:我每天都陪着孩子背单词,有的时候一个半甚至两个小时。孩子背20个单词,其中10个还是蒙的。我天天盼望着周末的到来,因为只有到了周末,老师就不会要求孩子交作业了。这位家长比孩子更期待周末的到来,对于他而言背单词似乎是对他的折磨。但是对于那个孩子呢?我们有多少孩子,是身在课堂心在外的?
我听说很多孩子考完高考就烧书,我身边还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案例。不过我倒是有一个朋友,他说他考完了十级钢琴后,就把琴给砸了。听上去这种情况很极端,但事实上这正好验证了一句成语:不破不立,破而后立。的确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旧的东西打破、甚至完全颠覆,然后再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。
这一切都避免不了吗?
想起一个月前,有一位家长在听了可汗学院和英才施教之后,很感慨的说了一句:可是高考、成绩这一切都避免不了啊!
我当时很激动地回复他:你怎么知道这一切就避免不了呢?首先你说避免不了,就表示你想避免。但是你的孩子这么小,你怎么就知道十年以后他避免不了这一切?或者说,为什么要去避免呢?如果你的孩子既可以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,然后把可汗用得淋漓尽致,最后进入学校学习成绩又好,这样还需要去避免吗?
可以想象,家长听到这一番话之后,当然是喜出望外:我巴不得将来是这样的呢!但问题是:为什么家长们在第一时间内却想的是避免?
都是“前额叶”惹的祸
因为,我们人类同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:“前额叶”——它的皮质层特别发达——也就是说人是一个虚拟的动物,这个前额叶就是一个虚拟机制。世界上大部分的动物都是活在当下的,但我们人呢?却是活在虚拟机制里。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总是改变不了自己的陋习,改变不了自己既有的习惯,当然他就老是会活在过去,重蹈覆辙过去走过的路。
比如说那位砸琴的家长,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。当他看到孩子进入体制学校的这种状况之后,他告诉我一句话说:我可能是痛的不够!的确,他当时的经历就是:忍受、再忍受,直到考完之后再砸琴。也许这样的一个循环机制会延伸到她自己的孩子身上,他的前额叶的皮质会控制他,去把他之前的经历映射到自己孩子身上。
所以,这里有三个词,叫做:习以为常、理所当然、麻木不仁。
- 我们生命中有什么事情是已经习以为常了呢?那个时候你就要小心,我们就会把它们当作理所当然的!
- 我们生命中有什么事情已经是理所当然的呢?然后我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!
而我们的下一代往往成为了这样一种习以为常、理所当然、麻木不仁的复制品,我们把这样的一种机制传递到他们的生命之中。
让改变习以为常
其实,这里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。如果我们习以为常的就是改变、我们理所当然的就是创新,那么结果就不会是麻木不仁的,而结果就会是心想事成!
就像我之前不断重复说:您只需要为孩子创造第一个400小时的视听、游戏、快乐学习的环境,那么他的英语思维就有可能被建立起来。与此同时,你只要去陪伴孩子,让孩子多使用、快乐地使用可汗学院、可汗儿童学院,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快乐学习机制。听起来这些都非常简单,关键的关键是需要你去做出改变。
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,只有改变才是出路。改变自己的感受,或者改变学习的方法;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,从而去改变我们自己和孩子的环境。
其实我们活着的时代,就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。让我们去拥抱这种改变,让我们成为自己前额叶的主宰。